“逍遥武当”VR双馆暑期齐开 开启虚实文旅新体验
“逍遥武当”VR双馆暑期齐开 开启虚实文旅新体验
“逍遥武当”VR双馆暑期齐开 开启虚实文旅新体验极目新闻记者 林永俊(línyǒngjùn)
通讯员 王旭(wángxù) 张小媛 徐晨
6月9日,第18个国际档案(dàngàn)日。
档案馆,是一座(yīzuò)城市的记忆。往大了(le)说,它如同一本历史教科书,告诉大家:一座城市如何从昨天走到了今天,又将怎样走向明天。
往小了说,武汉地铁的建设档案都有保存,地铁维修需要(xūyào)资料作参考,都要从档案馆中(zhōng)找寻。
位于武汉(wǔhàn)市(wǔhànshì)台北路上的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(dàngànguǎn),朴实而低调。这个档案馆安放着武汉城市建设的各种“家底”:180余万卷城建档案,深入了解武汉城市的历史变迁(biànqiān),同时提供个人房产信息查询、公检法机构查询等服务。
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老馆
近年来,武汉市城市(chéngshì)建设档案馆非常注重数字城建档案建设,馆方不断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、城建档案数字资源(zīyuán)建设,稳步推进,初步实现(shíxiàn)馆藏档案的数字化,馆藏档案利用的电子化,更好把档案变成“活(huó)数据”。
180余万卷“倾听”江城变迁(biànqiān)史
实现档务管理线上(xiànshàng)全流程
成立(chénglì)于1981年5月的武汉市城市建设(jiànshè)档案馆,1998年晋升为国家一级(guójiāyījí)城建档案馆,库房设施齐全,库房空调、温湿度、消毒、消防系统完备,现有库容量可满足300万卷城建档案的长期保存。
去年6月(yuè),随着武汉市住建规划领域机构改革的完成,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,划入房产(fángchǎn)档案管理职能。
截至目前,该馆共有该市建设工程项目竣工档案183万卷,为主城区的房建及市政工程档案,涵盖路、桥、隧、房屋建筑、重要(zhòngyào)地标,是重要的“城市(chéngshì)记忆”,通过它可(kě)深入了解武汉的城市变迁史。
馆藏的档案
根据数字化(shùzìhuà)转型要求,2017年,武汉市数字城建档案管理系统投用,实现了(le)城建档案业务管理工作从收集、整理、数字化加工、保管、利用的全线(quánxiàn)上流程。
截至去年12月底,该馆的183万卷档案,建立机读目录1000万条,目录建库率100%,进一步(jìnyíbù)规范(guīfàn)档案管理,提高了(le)档案查询利用效率,保证了档案数据安全。
位于金潭路的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新馆库大楼
提升档案馆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,是适应档案现代化发展的重要(zhòngyào)要求。近年来,该馆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创亮点、谋创新,开展(kāizhǎn)信息化科研工作,推动(tuīdòng)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快速发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该馆选定“阿里巴巴华中总部项目”为试点工程,依托(yītuō)湖北省地标《城市建设(jiànshè)档案(dàngàn)(dàngàn)数据标准》,将其打造为湖北省首例“基于(jīyú)BIM模型开展城建档案数字交付”的先行示范工程,首次实现电子档案与BIM模型的双套制移交,为全省数字化档案管理提供了示范样板。
当前(dāngqián),该馆(gāiguǎn)城建档案电子化程度领先全省,成为武汉市唯一一家城建档案领域的档案实训基地。
提升档案服务的温度(wēndù)与精度
“现在,市民(shìmín)查档的体验(tǐyàn)越来越好了,又快又方便。”市民刘先生连声赞叹。
当天(dàngtiān),刘先生来到位于金潭路的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新馆库大楼(dàlóu),在档案利用服务(fúwù)窗口,登记了证明材料后,在工作人员协助下,很快查到了自己房屋的相关图纸档案。
市民前来查询相关信息
数据显示,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年均7800余人次到现场查询(cháxún)档案,调阅档案12.5万卷。房产(fángchǎn)信息查询需求很大,该馆特意简化了市民个人房产证明办理流程,去年网上查询超(chāo)80万人次,在线答疑近(jìn)3000次,窗口受理约5万人次。
城市更新是当前工作中心(zhōngxīn)。
在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指导下,该馆积极助力武汉历史风貌区打造、居家适老化改造(gǎizào)试点、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。今年5月,湖北首个“住宅合作社”项目——青山区21街(jiē)危旧房改造试点项目主体结构封顶(fēngdǐng),成为档案助力城市建设的典范(diǎnfàn)。
保元里片区改造后的美丽一角
老旧小区加装(jiāzhuāng)电梯,解民忧、暖民心。去年,武汉市完成(wánchéng)近500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。
过程中,武汉市城市建设(jiànshè)档案馆梳理了加装电梯流程,精简归档资料,制(zhì)发《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程文件目录(wénjiànmùlù)》,配合编制《武汉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指南》和《武汉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指导手册》,为600多个老旧小区加装、更换电梯提供(tígōng)地勘报告、结构图等资料,降低建设成本,加快项目落地(luòdì)。
为武汉城市建设(jiànshè)树碑立传
武汉市设计双年展是武汉市展示设计水平、助推(zhùtuī)工程设计产业(chǎnyè)的重要推手。前不久,武汉市城市(chéngshì)建设档案馆《城市视点与印迹》推出文章《城市设计之光,武汉设计双年展13年回眸》,深受好评。这是该馆充分发挥档案文化传承作用,高质量开展档案编研工作(gōngzuò)的缩影。
多年来,该馆以城市(chéngshì)(chéngshì)建设为经线,以历史为纬线,梳理城市文脉,记录城市印迹,陆续推出了《武汉百年金融建筑》《武汉百年老建筑》《武汉工业建筑》《桥(qiáo)都武汉》等(děng)编研成果(chéngguǒ)和文化作品,并呈现出跨学科融合、大众参与、多领域合作、教育融合、品牌建设等创新性作法。
武汉工业建筑
2014年5月28日,武汉湖泊的史册——《武汉湖泊志》正式发行(fāxíng)。这是国内(guónèi)首部地方湖泊志,由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写。
“我们通过精心策划和(hé)包装,将档案编研成果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,打造武汉城市建设(jiànshè)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品牌。”该馆相关人员表示,该书囊括了(le)武汉166个湖泊的地理分布、历史渊源、管理规划、治理修复、人文轶事等现状和未来规划等基础资料,为保护城市湖泊、研究(yánjiū)城市湖泊提供科学有价值的依据,广受(guǎngshòu)好评。
同时,该馆将档案学、历史学、工程建设、建筑(jiànzhù)学、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知识融入档案编研中,形成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成果。如分析武汉高层建筑、百年老建筑、高校建筑、桥梁、名村古镇、里份(lǐfèn)、城市雕塑的发展历程(lìchéng),探讨其背后的社会(shèhuì)经济变迁和文化内涵。
该馆还引导大众参与档案编研工作,通过采访、研讨会等形式,收集社会各界对武汉(wǔhàn)城市建设和文化(wénhuà)传承的看法(kànfǎ)和建议,增强城建档案编研的社会影响力。
这些创新性做法,有效(yǒuxiào)提升了武汉(wǔhàn)城市建设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档案编研工作水平,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。
(图片由(yóu)通讯员提供)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(zài)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(xīnwénxiànsuǒ)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

极目新闻记者 林永俊(línyǒngjùn)
通讯员 王旭(wángxù) 张小媛 徐晨
6月9日,第18个国际档案(dàngàn)日。
档案馆,是一座(yīzuò)城市的记忆。往大了(le)说,它如同一本历史教科书,告诉大家:一座城市如何从昨天走到了今天,又将怎样走向明天。
往小了说,武汉地铁的建设档案都有保存,地铁维修需要(xūyào)资料作参考,都要从档案馆中(zhōng)找寻。
位于武汉(wǔhàn)市(wǔhànshì)台北路上的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(dàngànguǎn),朴实而低调。这个档案馆安放着武汉城市建设的各种“家底”:180余万卷城建档案,深入了解武汉城市的历史变迁(biànqiān),同时提供个人房产信息查询、公检法机构查询等服务。
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老馆
近年来,武汉市城市(chéngshì)建设档案馆非常注重数字城建档案建设,馆方不断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、城建档案数字资源(zīyuán)建设,稳步推进,初步实现(shíxiàn)馆藏档案的数字化,馆藏档案利用的电子化,更好把档案变成“活(huó)数据”。
180余万卷“倾听”江城变迁(biànqiān)史
实现档务管理线上(xiànshàng)全流程
成立(chénglì)于1981年5月的武汉市城市建设(jiànshè)档案馆,1998年晋升为国家一级(guójiāyījí)城建档案馆,库房设施齐全,库房空调、温湿度、消毒、消防系统完备,现有库容量可满足300万卷城建档案的长期保存。
去年6月(yuè),随着武汉市住建规划领域机构改革的完成,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,划入房产(fángchǎn)档案管理职能。
截至目前,该馆共有该市建设工程项目竣工档案183万卷,为主城区的房建及市政工程档案,涵盖路、桥、隧、房屋建筑、重要(zhòngyào)地标,是重要的“城市(chéngshì)记忆”,通过它可(kě)深入了解武汉的城市变迁史。
馆藏的档案
根据数字化(shùzìhuà)转型要求,2017年,武汉市数字城建档案管理系统投用,实现了(le)城建档案业务管理工作从收集、整理、数字化加工、保管、利用的全线(quánxiàn)上流程。
截至去年12月底,该馆的183万卷档案,建立机读目录1000万条,目录建库率100%,进一步(jìnyíbù)规范(guīfàn)档案管理,提高了(le)档案查询利用效率,保证了档案数据安全。
位于金潭路的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新馆库大楼
提升档案馆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,是适应档案现代化发展的重要(zhòngyào)要求。近年来,该馆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创亮点、谋创新,开展(kāizhǎn)信息化科研工作,推动(tuīdòng)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快速发展。
值得一提的是,该馆选定“阿里巴巴华中总部项目”为试点工程,依托(yītuō)湖北省地标《城市建设(jiànshè)档案(dàngàn)(dàngàn)数据标准》,将其打造为湖北省首例“基于(jīyú)BIM模型开展城建档案数字交付”的先行示范工程,首次实现电子档案与BIM模型的双套制移交,为全省数字化档案管理提供了示范样板。
当前(dāngqián),该馆(gāiguǎn)城建档案电子化程度领先全省,成为武汉市唯一一家城建档案领域的档案实训基地。
提升档案服务的温度(wēndù)与精度
“现在,市民(shìmín)查档的体验(tǐyàn)越来越好了,又快又方便。”市民刘先生连声赞叹。
当天(dàngtiān),刘先生来到位于金潭路的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新馆库大楼(dàlóu),在档案利用服务(fúwù)窗口,登记了证明材料后,在工作人员协助下,很快查到了自己房屋的相关图纸档案。
市民前来查询相关信息
数据显示,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年均7800余人次到现场查询(cháxún)档案,调阅档案12.5万卷。房产(fángchǎn)信息查询需求很大,该馆特意简化了市民个人房产证明办理流程,去年网上查询超(chāo)80万人次,在线答疑近(jìn)3000次,窗口受理约5万人次。
城市更新是当前工作中心(zhōngxīn)。
在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指导下,该馆积极助力武汉历史风貌区打造、居家适老化改造(gǎizào)试点、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。今年5月,湖北首个“住宅合作社”项目——青山区21街(jiē)危旧房改造试点项目主体结构封顶(fēngdǐng),成为档案助力城市建设的典范(diǎnfàn)。
保元里片区改造后的美丽一角
老旧小区加装(jiāzhuāng)电梯,解民忧、暖民心。去年,武汉市完成(wánchéng)近500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。
过程中,武汉市城市建设(jiànshè)档案馆梳理了加装电梯流程,精简归档资料,制(zhì)发《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程文件目录(wénjiànmùlù)》,配合编制《武汉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指南》和《武汉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指导手册》,为600多个老旧小区加装、更换电梯提供(tígōng)地勘报告、结构图等资料,降低建设成本,加快项目落地(luòdì)。
为武汉城市建设(jiànshè)树碑立传
武汉市设计双年展是武汉市展示设计水平、助推(zhùtuī)工程设计产业(chǎnyè)的重要推手。前不久,武汉市城市(chéngshì)建设档案馆《城市视点与印迹》推出文章《城市设计之光,武汉设计双年展13年回眸》,深受好评。这是该馆充分发挥档案文化传承作用,高质量开展档案编研工作(gōngzuò)的缩影。
多年来,该馆以城市(chéngshì)(chéngshì)建设为经线,以历史为纬线,梳理城市文脉,记录城市印迹,陆续推出了《武汉百年金融建筑》《武汉百年老建筑》《武汉工业建筑》《桥(qiáo)都武汉》等(děng)编研成果(chéngguǒ)和文化作品,并呈现出跨学科融合、大众参与、多领域合作、教育融合、品牌建设等创新性作法。
武汉工业建筑
2014年5月28日,武汉湖泊的史册——《武汉湖泊志》正式发行(fāxíng)。这是国内(guónèi)首部地方湖泊志,由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写。
“我们通过精心策划和(hé)包装,将档案编研成果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,打造武汉城市建设(jiànshè)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品牌。”该馆相关人员表示,该书囊括了(le)武汉166个湖泊的地理分布、历史渊源、管理规划、治理修复、人文轶事等现状和未来规划等基础资料,为保护城市湖泊、研究(yánjiū)城市湖泊提供科学有价值的依据,广受(guǎngshòu)好评。
同时,该馆将档案学、历史学、工程建设、建筑(jiànzhù)学、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知识融入档案编研中,形成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成果。如分析武汉高层建筑、百年老建筑、高校建筑、桥梁、名村古镇、里份(lǐfèn)、城市雕塑的发展历程(lìchéng),探讨其背后的社会(shèhuì)经济变迁和文化内涵。
该馆还引导大众参与档案编研工作,通过采访、研讨会等形式,收集社会各界对武汉(wǔhàn)城市建设和文化(wénhuà)传承的看法(kànfǎ)和建议,增强城建档案编研的社会影响力。
这些创新性做法,有效(yǒuxiào)提升了武汉(wǔhàn)城市建设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档案编研工作水平,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。
(图片由(yóu)通讯员提供)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(zài)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(xīnwénxiànsuǒ)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